白宫东翼拆除,那条窗外有杰奎琳花园、红砖铺就的连廊以及总统影院等不复存在,建于1902年的东翼就此散落成瓦砾碎石。
今年8月我们一家老小通过预约得以进入白宫参观,正是经东翼进入,领略这座做出过无数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决策的政治权力中心、同时也是历史与艺术结合的典雅建筑之美。回家后不久即看到消息,9月初白宫参观项目无限期暂停,不由感叹很多曾以为会恒久的存在,也许某一天就是再无重来的最后一瞬。
回顾此次白宫参观,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。
首先,游客进入白宫参观是一个完全免费的项目,而且由来已久,任何普通民众都可通过预约参观。
白宫向公众开放参观(Public tours)最早缘于美国第二任总统托马斯∙杰斐逊,在1805年他的第二任期就职典礼日当天,许多在国会大厦参加完宣誓仪式的宾客跟随托马斯∙杰斐逊回到白宫,而后杰斐逊在蓝厅(Blue Room)接待了公众。此后白宫的部分区域向公众开放逐渐形成常规,20世纪30年代左右,开始推行更加规范的参观制度,至70年代,预约参观制固定下来实行至今。期间曾因战争或维修等因素,以及1963年肯尼迪遇刺事件,几次暂停。
我们曾数次到访华盛顿DC,国会大厦已参观过两三次,白宫的外围也已去过几次,对于围栏外搭帐篷抗议美国、抗议现任总统的事已见怪不怪,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时间预约白宫参观,今年暑假提前计划,于是六月初就开始行动。
按照白宫官方网站的要求,参观白宫需通过国会议员办公室预约。按住址可搜索出所在区域的国会议员,找到他的名字后,直接点击进入下一页面,根据页面中的提示输入相关信息和希望参观的地点(除白宫外,通过这个窗口还可参观国会大厦和联邦调查局),接下来只需输入参观人数、参观日期和时间以及自己的联系方式即可。
然后就是等待议员办公室的邮件回复。
几天以后就收到了要求提供参观人员详细信息的邮件,按邮件所提供链接去填写,所需信息只是护照号、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,我填写完全家五位成员的信息也没花多少时间。三天以后收到预约成功的邮件,附带参观地图和通行证,需打印出来在参观当天带上。整个预约过程简单、快捷,甚至比有些景点的预约还要轻松。
在参观日之前一周,还会收到邮件提醒注意事项,不能带任何包,只能带不可拆卸镜头的小相机,且镜头不超过3英寸长,手机要调至静音且避免接打电话,可以拍照,不能录像,可以带伞、婴儿用品、轮椅、服务性动物。
我预约的间是早上8点半,由于父亲一个月前刚做完心脏手术,身体依然虚弱,我们带了轮椅和拐杖,一行5人,两老两小,加上我,提前30分钟到达了白宫入口处,彼时已有十多人排在我们前面。
不一会儿前面开始陆续有人进入,看起来应该是按一定人数分批放行。很快到我们,检查人员首先检查了打印出来的参观证,没有查证件,让我们走进白宫的花园,沿花园旁边的小路往里走,陆续经过三次特勤人员检查身份证件,每次大概两分钟,很快就来到白宫东翼入口。
因为有台阶,而我推着轮椅,特勤人员对着对讲机说,“我们有一个轮椅需要帮助。”很快另一位特勤人员过来引领我们走旁边的轮椅通道,一边走一边微笑着问这是你们第一次来白宫吗?你们从哪里来?......聊着天就到了入口。
白宫开放给公众参观的是东翼,参观的第一个区域是一条走廊,踏上这条由红褐色砖铺陈的长廊似走进一条历史的时光长廊。左侧是长方形白框大窗,典型的美国民居窗户造型的扩大版,窗外便是杰奎琳∙肯尼迪花园,右侧墙上方是半圆形装饰,下方则挂着展示美国历届总统、第一夫人以及白宫重要时刻的照片。时移世异,这些看上去是普通像框的样子,实际是显示屏配上了框,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相框的时光感又可以滚动展示更多图片。
特朗普的两张官方肖像相隔8年,两张照片风格迥异。2017年他第一次就任总统时选用了一张笑容灿烂、春风得意的作为官方肖像照片,图片色调温暖,透着轻松、自然的氛围,与历任总统图片风格相差不大。而2025年的官方照片上他下颌微含,嘴唇紧闭,表情严肃甚至略带微怒,眼神锐利,个性毕显。
白宫的影院位于长廊中段,影院不大,仅8排座位,第一排是四个较大的沙发椅,宽大舒适,后面几排都是和普通影院一样的折叠椅,我数了数,一共可容纳46人。最早时这里是白宫的衣帽间,1942年富兰克林∙罗斯福把它改成了影院,多少风云人物曾在这里谈笑风生,如果做一个《影院轶事》一定可以出不少精彩的篇章。
走过长廊,转角处是白宫的纪念品店,也是这一次拆除的终点。墙上的尼克松夫人和老布什夫人像之间是一张特朗普的油画,依然是表情严肃,面部覆盖美国国旗,政治意味浓烈,与两旁一坐一站两位夫人像的娴静风格形成对比。
我们家的两位小姑娘自然是不会略过纪念品店的,各种精巧的小玩意儿总是能吸引她们驻足。大姑娘选了一个建造白宫外墙、装饰和窗框所用砂岩做成的纪念币,这种砂岩来自弗吉尼亚州的Aquia采石场。白宫建造时,来自苏格兰的工匠们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受到了乔治∙华盛顿的高度赞赏。小姑娘则选了一对精致的扇形耳环,看起来是东方韵味的。
向前继续走去,就是白宫主楼了(Executive Mansion)。门边的信息牌写着:“1792年,爱尔兰出生的建筑师James Hoban 成为白宫官邸设计大赛的获奖者......自由劳工、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以及移民和其他工人的劳动使得Hoban的设计成为了现实......1800年,约翰∙亚当斯成为首任入住白宫的总统。”
走入主楼门廊,光线略暗,门廊两侧是图书室、瓷器厅、金器厅等,大家各自在这些房间门旁驻足参观、拍照。这些房间的墙体颜色以及壁炉风格、地毯、家具摆设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经过一些翻修或重新装饰,大多由第一夫人主持,整体结构不变但在不同的年代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韵味。
金器厅里比金器耀眼的是绿色沙发上方一幅杰奎琳∙肯尼迪的全身像,这是1970年由艾伦∙希克勒(Aaron Shikler)为杰奎琳创作的画像。艾伦自己曾说,这幅画像不仅描绘了杰奎琳的美丽,更表达了由于丈夫身亡她眼中的愁绪和幽怨。同年,艾伦还创作了一幅约翰∙肯尼迪的肖像,色调与杰奎琳这一幅相似,挂在红厅外的走廊处。据称,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为已去世总统创作肖像。画像中肯尼迪含首垂目,双手交叉在胸前,似在沉思,也似以这种依然在思考未来之路的姿势与这个世界告别。
步入白宫时第一眼看见的杰奎琳花园,和金器厅里杰奎琳那张比金器更吸引目光的全身像,无不提示着人们这位第一夫人在白宫中是一个尤其耀眼的存在,对白宫的影响意义深远。
杰奎琳对白宫抱有满腔的热情和期待,在她看来,白宫不仅仅是美国的政治象征,更是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浓缩之地,对白宫的维护应赋予它更多的内容和意义。
在杰奎琳组织下的白宫重建工程持续了一年之久,白宫成为了“精美家具和艺术品的博物馆”。每一件物品都经过精心挑选,都有它的故事和存在于此的原因。因此,参观白宫不仅仅是一次对美国政治中心的体验,也是一次跟随白宫中各个时期文物感受美国文化与艺术的旅程。
参观完金器厅和图书室后,走廊被两扇屏风隔断,人流只能向右步行上楼。当看到我推着父亲轮椅时,工作人员主动告知请稍等,将会有人引领我们去乘电梯。
于是,两个小朋友和外婆走楼梯,我推着父亲跟随工作人员,往屏风后面走去,屏风后的走廊更长,应该是可以一直走过主楼再到西翼。工作人员微笑着提示我,欢迎欣赏白宫更多的房间,但是请不要拍照和录像。
经过一个比较大的房间时,地上堆放着一些旧的桌子和柜子,地毯收起,看起来应该是目前没有使用的,但墙上挂着的大幅精美油画,和墙边的几个古董柜子应该深藏功与名吧。
很快来到一个小门,进去以后右前方看起来是厨房,透过巨大的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不锈钢操作台,柜子洁白明亮,没有人在工作。没来得及细看,就来到了厨房旁一个约一米宽的通道,即到达了电梯。这时我已经不记得来时的路了,以我的方向感再想原路返回的话一定迷路。工作人员用他的卡刷开了电梯门,我脱口而出:好小的电梯。工作人员也笑起来,是啊,这是一部很小而且很老的电梯。一个轮椅加上我们两个站立的人,就已经把这部电梯塞满,电梯内景朴素陈旧,灯光暗黄,站在里面觉得这里可以是任何年代。
这时先上楼的姑娘们和外婆已经到绿厅(Green Room)了,看来我们七拐八拐地也用了不少时间。好在整个参观是只要求按时进入,具体参观时间不限长短,可按自己节奏进行。
上楼后的第一个厅是东厅(East Room),这里是白宫举行重要欢迎仪式、招待会、舞会以及法案签署、政策发布的场所,许多重大历史时刻在这里定格。肯尼迪夫妇时期,常邀请艺术家在东厅演出;911事件后,小布什在东厅举行全国讲话与记者会。还在我当记者时曾经也期待能有机会到白宫采访,为自己职业生涯点上一些重彩,机缘未尽人意,曾去过卢旺达和博茨瓦纳的总统府记者会,也是人生的一些脚印。
东厅是一个长方形的厅,几乎没有任何家具,正面有一幅金色落地窗帘遮住,窗帘右边是乔治∙华盛顿的全身像,右边则是华盛顿夫人全身像,画像两侧分别是一面落地大镜子。乔治∙华盛顿虽然没有在白宫住过一天,但首都的选址以及白宫的修建动议都来自于这位美国首任总统,1799年华盛顿去世时白宫尚未完工。
穿过东厅,即来到并列的著名三厅:绿厅(Green Room)、蓝厅(Blue Room)、红厅(Red Room)。
虽说是几个相对独立的厅,实际每个厅之间墙都有一到两扇门互通,方便人员进出,既可快速在各个厅就位也不会打扰到房间中正在进行的活动。每个厅里除传统的壁炉、灯具,都有许多油画装饰,画面内容有肖像、风光、历史场所,当然每一幅都经过精心挑选,大有来头。这几个房间平时作为小型接待室,考究的沙发、蓬松的靠垫、 小巧的茶几、以及新鲜的绿植让房间既庄重又不失温馨。各厅都有一到两位工作人员可以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。
绿厅和红厅各为方形,位于绿、红两厅中间的蓝厅则是椭圆形,面积稍大。在特朗普之前唯一实现非连续两个任期的总统——斯蒂芬·格罗弗·克利夫兰(Stephen Grover Cleveland)于1886年在蓝厅与弗朗西丝·福尔瑟姆(Frances Folsom)举行婚礼,斯蒂芬·格罗弗·克利夫兰是截止今天唯一在白宫举行婚礼的总统,弗郎西丝当时年仅21岁,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。
三个厅里蓝厅的家具最少,因为这里通常是节日活动时的主要场所,每年圣诞节的时候圣诞树就置于蓝厅中央。窗边的三把镀金椅子吸引了两位小姑娘的注意,厚实工整的坐垫和金色的木框、椅腿让人看着就想坐上去体验一番,当然,这是不允许的,这些椅子都是上百年的古董,只能站在它面前拍照纪念。
蓝厅的家具为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,这几把椅子和靠墙的长沙发均为蓝色织锦配月桂花环、绶带图案的刺绣,象征荣耀与权威。根据介绍,为重建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被英军烧毁的白宫,时任总统詹姆斯∙门罗(James Monroe)和第一夫人从巴黎采购了一整套法式家具,由法国著名工匠皮埃尔-安托万·贝朗热(Pierre-Antoine Bellangé)制作,包括沙发、椅子、桌子等,当时这些座椅的面料还是红色。1837年因白宫重新装饰确立了绿、红、蓝三厅配色,从而将这些椅子重新包布成蓝色丝稠。此后年岁更迭,又经几次重新镀金或替换损坏面料,始终保留着设计原样,使用至今。
大家沿着一个方向往前走,至白宫一楼北侧主门厅出口结束整个白宫内部的参观。人们三三两两在花园里相互拍照,有的还跟家人朋友打开了视频通话。
整个参观大约一小时,虽说是如此的权力中心、政治重地,倒也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压力,近距离接触白宫特勤局人员,认真专业,态度随和。现在回顾这次参观,仍觉意犹未尽,下次再去的话应该是另一番景象了。
0
推荐
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